湖北宜昌:绿色转型打造清洁能源城市
发布时间:2025-10-25 12:09
霜降时节,我在湖北省宜昌市的长江边行走,再也看不到船舶停泊处的浓烟了。 “这是由于船舶使用沿海能源。”沿线71个运营码头建设179套滨海能源设施,为5.8万多艘停靠船舶提供超过6000万千瓦时清洁滨海能源,减少碳排放4.4万吨以上。 船舶泊位的变化是宜昌近年来环保转型的一个缩影。 它生长在河流和水中。素有“世界水电之都”之称的湖北省宜昌市,曾面临污染负荷增大、“化工围河”等多重挑战。近年来,宜昌市以“绿色”为基础,系统设计清洁能源产业,迈​​向“新”,积极拓展和补充清洁能源产业。清洁能源产业链,实现了从纯能源生产地到纯能源生产地的转变。清洁能源技术、高端装备和行业标准创新的源泉。 开阔的土地、便捷的水路、丰富的磷矿资源,是刺激宜昌市化工产业集聚发展的天然优势。鼎盛时期,宜昌沿江地区有数百家化工企业,但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始终很高。长江保护规划实施后,宜昌市决定痛定思痛,打响长江沿线化工企业重建攻坚战。关闭、兼并、搬迁化工企业134家。 这是湖北宜昌天天化工有限公司拆迁现场(2018年4月30日无人机拍摄)。新华社记者肖一玖供图。 这场战斗不打其目的不仅在于生态修复,还在于促进当地城市发展思维的转变。宜昌市决心千方百计提升传统化工产业,进军新能源、新材料产业。 目标明确,齐心协力。宁德时代、广州天赐、新万达等众多新能源大企业的总部都在宜昌。数据显示,近三年来,该市已建成投资5亿元以上或在建的新能源新材料项目81个,总投资超过3400亿元,在建磷酸项目、锂铁电池产能达到70GWh。宜昌市基本形成新能源电池生产、使用、拆解、分级利用、材料资源回收等完整的产业闭环。 2024年,宜昌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将实现工业总产值427亿元,同比增长70.6%。 长江两岸,曾经矗立的化工大烟囱已被郁郁葱葱的现代化工业园区所取代。发改委、宜昌市发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,改造后,宜昌市化学磷循环产业集群精细化学品占比由2018年的18.6%提升至2024年的47.76%,发展势头向好。 尝到甜头的宜昌市抓住机遇,全力发展清洁能源产业,推动从推进系统到高端装备制造的产业层面迭代。绿色、智能船舶制造是宜昌市重点发展的方向。 近年来,宜昌市建造、下水和运营的多艘具有代表性的船舶,包括纯电动船舶“长江三峡一号”、水电船舶等。发电船“三峡氢能船一号”。 “技术路线图还推动多元化探索,纯电动城市、氢燃料电池、LNG(液化天然气)、混合发电等。宜昌市经济信息化局副局长熊祖默表示,宜昌市初步形成了以依图、枝江、秭归、秭归四大特色园区为核心的绿色智能船舶产业发展格局。 长阳。截至今年9月,宜昌市造船企业共获得新订单191艘,比上年增长72%。” “长江三峡一号”纯电动旅游船从港口起航后,国有宜昌供电公司岸基电力运维人员检查岸基电力设备(2024年5月23日拍摄,无人机照片)。新华社记者肖一玖供图。 宜昌还计划全面将清洁能源效益融入算力、城市建设等重点领域。今年4月,湖北省首条“零碳货运走廊”一期——夷陵区长芦路开始试运营。走廊消纳固体磷石膏废弃物3000吨,探索“绿色开采、清洁运输、生态修复”新模式。 “以前矿石车冒出的浓烟遮住了阳光,但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。”乌榜村村民胡兆勇感叹道。 这是2025年4月9日拍摄的湖北省宜昌市滨江公园灯塔广场(无人机照片)。这个广场由一个老码头重生,采取了海岸绿化等综合措施。新华社记者肖一玖供图。 生态产业大数据和算力也在快速发展。 CE扩建建设零碳绿色数据中心主集群中国中部,位于三峡坝区右岸的东岳集三峡数据中心。截至目前,宜昌市已累计建成3500P计算能力,还有超过11600P计算能力正在建设中。今年数字经济产业规模预计将突破1000亿元。 随着新三峡工程即将开工,宜昌市面临新的发展机遇。这座滨江城市正在全力开启绿色发展新篇章。 (记者李始源)
下一篇:没有了